養殖業“超級周期”下的環保成本和供需思考
來源:環保在線 日期:2019-10-10 閱讀()
養殖業三季度業績預報一登場就驚艷四座,時評“迎來超級周期”,比如溫氏股份前三季度凈利潤或可達61億元;牧原股份三季報預期盈利或可達15億元;到目前為止,發布三季度業績預報的肉雞行業上市企業更是全部實現高增長。
可見,養殖業市場景氣度關聯性居首的還是供需關系。供需關系偏向供求端,價格一路上行,終端肉類消費接連受益,這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當然,并不是說環保壓力對養殖業完全沒有影響。進入2019年以來,養殖業環保成本確實可見提升,但是顯然影響有限,風險可控,市場集中度提升在情理之中,優勝劣汰的結果符合“叢林法則”。
從高速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沒有哪個行業可以在環保高壓態勢下仍固守傳統,畜禽養殖業也不例外。向著零排放、無害化、資源化目標升級,由傳統的散養、戶養模式向集中化管理轉型,成為畜禽養殖污染,或者說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點任務。
曾有小型養殖戶粗略估算,擁有3000-4000頭繁殖母豬的養殖場,其環保投入在千萬以上,成本驟然拔高。這也是不少散養戶退市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畜禽養殖業轉型初期,想繞開“陣痛”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歷史遺留因素必須面對的,包括“散亂污”的撤離或改造。
其次,前述提到的這種投入前提是“從無到有”,相當于在產業鏈內增添了一個節點,從零開始構建和在原有基礎上擴改或省級,自然不是一個概念。
再者,工藝水平提升將持續釋放降本空間,加上國家和地方在鼓勵層面下放的補貼,采取的扶助措施,成本賬有了更多“進項”。
這并不是說說而已。
畜禽養殖業所產生的COD、總磷、總氮、NH3-N、SS、粉塵、病原微生物、富營養化物質等,數據明晃晃。更不要說惡臭擾民,即使沒有數據也是板上釘釘的民生問題。而國務院、生態環境部、農業部等都相繼出臺新規范、新標準,聯合整治蔚然成風。
逐步脫離環保初期帶來的迷茫,邁入正軌的畜禽養殖業開始“冷”思考。比如,如何選擇正確的處理工藝,如何進行有效的投入和建設,如何在專業運營和管理上下功夫,尋求一條雙贏的解決通道。
技術上自然還是留有很大的降本空間,畢竟我國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技術體系尚不算成熟,國產化替代潛力可觀。同時更需要看到,畜禽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有技術支撐和經濟可行性,常見的就包括沼氣開發、污水中氮&磷等資源的提取以及再生利用。
撇開技術也還有其他方式幫助畜禽養殖行業中小型商戶打開轉型缺口,比如合作,比如養殖模式創新。
“公司+農戶養殖場”的組合現在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加盟帶來的好處就是集中資源、集中處理并且分攤風險。另一方面來看,這對于推廣先進技術,如異位發酵床技術;推廣先進設備,如沼氣池、膜設備等也相當有利。
另外,整縣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不在少數。地方集中引進第三方,建立示范點,建設廢棄物處置設施,推進現代化生態養殖方案(有機肥加工、種養結合模式、水禽-水產-水生飼料等),諸如此類比比皆是。
分攤成本,分擔風險,這可以作為畜禽養殖產業短期內的應急轉型方案。加速創新,提質增效,這會成為畜禽養殖業長期的轉型方針。生態養殖模式替代傳統養殖模式是大勢所趨,在環保與經濟站在同一條利益線上之際,這種轉變帶來的一定是共贏。